12月4日,港交所公告上海上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美")聆讯后的招股书,显示上美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或很快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上美即将冲刺成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
回顾上美的上市之路,也颇为曲折。2015年,上美获得4亿元天使轮融资,那时的上美或许已将上市作为奋斗目标之一。2021年2月,上美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准备在A股上市,但后续无实质进展。一年后,上美转战港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于6个月后失效。直至今年10月,上美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大通、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12月迎来好消息,正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上半年营收13亿,韩束占一半
上美旗下拥有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等品牌。据招股书内容显示,以上美2021年零售额人民币75.57亿元计算,其在中国大众化妆品市场拥有的市场份额为1.6%,于国货化妆品市场的市场份额为1.7%,排名中国国货化妆品市场第四,于中国整体化妆品市场排名第十四,市场份额为0.8%。
从品牌贡献的收入情况来看,2019年至2022年6月30日止,韩束、一叶子和红色小象三个品牌合计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86.6%、91.8%、92.2%和93%,其他品牌如高肌能、安弥尔等贡献的营收占比则逐渐下降。
2022年上半年,上美实现营业收入约12.62亿元,其中,韩束品牌贡献占47.8%,从招股书也可以看出,韩束的营收占比这几年一直呈大涨的趋势,从2019年的32%攀升至截至2022年上半年的47.8%。
不仅如此,韩束的毛利率也是一路攀升,从2019年的59.6%攀升到2022年6月30日止的66.5%。上美认为,韩束毛利率增加与毛利率较高的渠道(如线上自营)产生的收入占比增加有关。
不过,这也能看出,上美同样面临主品牌独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珀莱雅、贝泰妮等国货美妆企业。如何规避过度依赖主品牌带来的风险,上美在招股书明确,未来会推出高端抗衰护肤品牌以及针对敏感肌的专业护肤品牌,丰富品牌矩阵。再看上美的整体营收,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6月,上美集团收入分别是28.74亿元、33.82亿元、36.19亿元、12.6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应占利润分别是6260万元、2.04亿元、3.39亿元、653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2.62亿元,同比下降31.1%。实现毛利8.2亿元,同比下降32.8%。对于收入大幅下滑,上美集团解释称,主要是疫情对公司销售、生产到交付环节的供应链的影响,导致短期未能满足若干客户的需求等。渠道重心从线下转移至线上
上美作为与伽蓝集团、珀莱雅、丸美股份等同一时代突围而出的企业,线下CS渠道曾经是他们成长的沃土。但从招股书显示,线下渠道贡献的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45.7%降至2021年的22.9%。
2019年至2021年的线上零售商的收入出现强劲增长,收入从5000万元增至5.14亿元,占比从1.8%狂飙至14.2%。截至2022年6月30日,其占比进一步扩大至20%。
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上美集团线上销售所得收入分别为15.04亿元、25.43亿元、26.98亿元和9.31亿元,占比分别为52.4%、75.2%、74.6%和73.8%。
研发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在同行中接近上游水平上美的成功离不开大手笔的营销投入,各种综艺冠名各类明星代言数不胜数。从招股书显示,营销及推广开支2019 年至 2021 年分别为8.03亿元、10.7亿元、10.34亿、4.09亿,合计33亿,绝对的大手笔。再看研发投入。同期,上美集团分别产生研发开支8290万元、7740万元、1.047亿元、5190万元,分别占收入的2.9%、2.3%、2.9%及4.1%,研发投入不及销售投入的1/10。据公开资料显示,上美集团有近70项专利申请信息,其中发明专利4项,63项为外观设计专利,主要专注在包装瓶、化妆品、包装盒、立体图、护肤品等技术领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往绩记录期间,上美的研发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在同行中仍接近上游水平。